悶了一個禮拜, 氣象報告說北台灣明天又要開始變天, 一路濕冷到清明..
女兒ㄚ, 趁今天天氣好, 把拔媽麻帶你出去玩好不好!?
裘裘: 好呀好呀!!! 把拔我們要去哪邊玩? 上次去十八尖山好好玩喔~
把拔: hm..把拔帶妳去客家"新瓦屋聚落"散散布好不好?
裘裘: ..... (三條線)

OK, 不多說了, 乖女兒我們出發了!!!
平常每天上課都是從地下室直接坐車出門, 今天難得走過一樓走廊, 特別拍張照吧 ^^



今天真是涼爽適合散步的好天氣, 沿途蟲鳴鳥叫不絕於耳, 還有一片片不同顏色的花花喔~



一路跟裘裘介紹這是大樹, 花草, 小鳥, 小溪, 石頭..等, 裘裘也興奮的東張西望看個不停 ^^


PS: 新瓦屋部落, 客家文化保留部落, 我們每天都會經過... 卻甚少停下來好好走走 ^^

『溯源新瓦屋』- 轉載自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網站 (歡迎大家有空去逛逛~)


清乾隆年間,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的林孫檀氏家族,渡海來臺,於竹北開墾農田,建立客家聚落,到了嘉慶年間,林孫檀氏的三子象賢和四子象明在竹北芒頭埔興建「忠孝堂」公廳,族人稱之為「新瓦屋」,聚落名稱由此而來。林象賢氏育有六子,是為上六房;林象明氏育有四子,為下四房,合稱十大房,在公廳左右築屋聚居,逐漸發展成今日所見之聚落樣貌。

1947年為歡慶臺灣光復,新瓦屋居民自發性組成花鼓隊,基本成員16人,都由大男人組成,他們濃妝豔抹,穿上女人的衣服,並跳起自創的滑稽舞步,其實是藉以抒發農忙時的壓力,逐漸形成新瓦屋特有的民俗技藝,現在新瓦屋花鼓隊,已經成為六家地區宣傳客家文化的尖兵。

1990年,政府開始籌建臺灣高速鐵路,2001年,高鐵沿線各車站特定區的都市計畫完成審議。新瓦屋與其鄰近之六家地區農業聚落和農田,皆被納入高鐵新竹站特定區的都市計畫範圍內,劃為第五號公園預定地。隨後新瓦屋土地建築物被徵收,林氏子孫也離開祖地,然而,新瓦屋舊聚落也終於在地方文史工作者及六家居民的共同呼籲與努力下,得以留存下來。

聚落的格局

新瓦屋林姓聚落具有鮮明而獨特的客家聚落格局,整體聚落方位座北朝南,忠孝堂為聚落中最主要的建築,是為家族的祭祀公廳,建築形式為典型的伙房格局(三合院),是由正身(廳堂)及兩側橫屋(廂房)所組成,並漸次往兩側加建橫屋,三合院所圍成的空間稱之為「天井」,最外圍為「禾埕」,禾埕前為聚落入口之門樓,在屋後開鑿溝圳為「護城河」,四周遍植刺竹,圍上木柵,具有明確的環境界域。

新瓦屋聚落歷經兩百餘年,其間雖經過多次重修與更換建材,至今仍保存多處清嘉慶年間的「泥磚屋」﹙土埆厝﹚民居建築,其原始平面格局仍相當完整,並且維持著層層圍合的伙房聚落風貌。尤其以禾埕東南側「西河世第」門樓與其外圍牆,迄今仍是形成整個聚落最重要的門戶意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裘裘的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