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網路上諸位攝影大師, 信手就可以拍出超棒的照片, 自己也這麼一頭栽進單眼的世界. 隨著科技的進步, 單眼也越來越普及, 不過有了單眼是否就真的能拍出想要的照片, 我發覺其實很難, 自己玩了粉久可是都還是拍不出想要的感覺...
有個朋友稍微作了一個統計, 結果有五成的人買了單眼拍了一陣子, 後來因為太麻煩太笨重就沒有再用了, 有三成多的人用入門的 DSLR + Kit 鏡就用的很高興, 約只有一成的人發覺攝影真的是一個很有趣的玩意, 後來越砸越深, 一直敗下去....
最近有幾位朋友問我攝影的一些技巧, 想說我不是一個很會敎授的人, 那就把我所學到的知識寫下來, 如果有興趣的可以參考參考, 因為我所懂得也只是入門的知識, 所以對攝影已經有認識的就不需要看這篇了...
不過, 如果想要進入單眼世界的朋友倒是可以看看, 如果要了解運用這些知識才能拍照太過於麻煩, 那可能就不用浪費錢買單眼, 畢竟, 非要單眼才能拍出好照片, 一張照片之好壞在於心與眼, 也是有人用小 DC 也是拍的很棒出書了說...呵... ^^





(一)對焦

談攝影技巧首先來看怎麼拍出一張清楚的照片, 我們就先從上面那一張照片談起, 那可以說是一個成功的相片, 也可以說是一張失敗的照片, 取決於你想要拍什麼, 對焦點在哪裡?
如果你是要拍出聚餐大家開心聊天的樣子, 結果使用自動最焦或對焦點沒設好, 導致對焦對到杯子, 所以只有杯子是清楚的, 反而人是模糊的, 那這就是一張失敗的作品..
但是如果你是要拍美食, 同時帶出人開心聊天的氣氛, 那張就是一張成功的作品 (成功 != 好喔)

所以玩單眼第一步就是學習對焦, 千萬不要把對焦設成自動, 因為只有你才知道你要拍什麼....
對焦可以分為單次對焦以及連續對焦

單次對焦 - 適合拍人像或風景等拍時是靜止的景, 也就是你半按快門對好焦時不放, 就算你移動相機, 也不會再進行對焦, 這種對焦方式的好處是如果你構圖要對焦的點不在相機的對焦點上, 妳可以先將那點對好焦後, 持續半按快門不要放, 再移動相機來構圖....不過缺點是當平移時還是容易造成些許的失焦, 看移動比例的多寡, 所以如果相機對焦點夠的話, 是不建議對焦後平移構圖的...




連續對焦 - 適合拍一直在動的還或者是動物等, 也就是相機會一直對設定點持續對焦, 直到你按下快門, 放掉快門又會繼續一直對焦....她的好處就是持續追焦讓你要拍的景物是清楚的, 缺點就是無法對焦後平移構圖, 另外缺點就是對焦速度不夠快在連拍時還是會拍下模糊的照片...


(二)快門

所謂快門就是你按下快門開始曝光值到快門簾放下終止曝光的這一段時間, 也就是按下快門那一聲喀嚓聲的長短...
不過相機所顯示的數值要倒數才是真正快門的時間, 例如 5000 表示的是 1/5000 秒, 200 -> 1/200 秒, 40 -> 1/40 秒, 數字越小, 曝光時間越長...

最近賣相機最流行的就是防手震, 原因就是當你手拿著相機, 人非機器, 除非用腳架, 不然一定會抖動, 人有辦法再按下快門的瞬間多久不動, 這就是所謂安全快門的時間..
一般計算方式安全快門時間就是鏡頭焦距的倒數, 也就是你鏡頭調到標準端 50mm 拍照, 安全快門就是 1/50 秒, 調到望遠端 100mm 拍照, 安全快門大約是 1/100 秒, 曝光長於於這時間就很有可能手會晃動導至相片模糊, 尤其是單眼大多粉笨重更容易晃...

那有沒有方法方法可以改善安全快門的方法, 有的, 就是花錢買防震的鏡頭或 CCD/CIS 防震的相機, 大約可以讓你安全快門一倒兩級, 厲害的手還可以到 1/15 秒仍然可以拍出穩地的照片呢!
如果標榜光學防手震就不要相信他了, 那只是在昏暗的情況下相機設定自動拉高 ISO 犧牲相片品質來減少曝光時間的自動設定, 並非真正的防手震...
不過, 如非得要在低於安全快門下拍攝, 如流水, 那就只有上腳架了...





另外要注意的是, 如了安全快門外, 機器也是會有快門極限的, 例如快門最短時間就是 1/5000 秒, 當你曝光時間短於這 (如 1/10000 秒), 機器快門沒辦法縮這麼短還是只能曝到極限 1/5000, 此持就會拍出過曝的照片..
這種情況通常在大白天下使用大光圈卻又不小心設在高 ISO, 又要開閃燈補光的情況下, 就會拍出一片雪白的照片....



(三) 光圈

光圈就是鏡頭開放容許光源進到 CCD/CIS 的範圍大小, 通常前面會加個 F, 如 F1.4, F2.8, F4, F8 ...等等, 它也是倒過來的, 值越小光圈越大.




光圈越大影響的是 (1)進光量越大, 所以曝光時間可以縮短 (2)依據透鏡的特性, 開放面積越大, 能夠對清楚的景深越淺, 也就是拍出來人清楚後面的背景隨著光圈越大是越模糊的...
這就是為什麼真孔攝影不需要對焦究很清楚, 因為它的光圈就像針孔般, 所以景深非常深, 從前到後的景物都是很清楚的...




那不同光圈時機用在哪?
大光圈: (1) 拍人物, 特寫或背景凌亂想要凸顯主題把背景變模糊 (2) 光線不足時開大光圈增加進光量來縮短曝光時間至安全快門以下, 增加手持拍攝的成功性..

小光圈: (1) 拍人帶景需要前後都清楚 (2) 拍星芒或太陽光芒 (3)或者特地要拉長曝光時間拍流水



不過景深這回事, 不只跟光圈有關係, 跟距離遠鏡以及焦段長短都是相關的..





(四) ISO 

ISO 值代表的是相機要用精確度來針對每一個像素取樣的到它的色彩, ISO 越低就是精確度越高, 取樣時間越長, 相片品質越好(比較明顯的看法是將相片中純黑色區域放大到原始比例, 看是否是純黑的, 如果 ISO 太高就會有紅黃綠等各種顏色雜訊出現..)
但是現在新款相機 ISO 能力都很不錯, 有些拉到 ISO 1600 還是幾乎沒雜訊可以接受...端看相機的能力了, 所以了解到妳手上的機俬 ISO 到什麼樣的範圍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工作...




如前面光學防手震所言, 當光線不足的情況下如室內, 光圈已經調到最大, 再來就只能調高 ISO 來縮短曝光時間, 來增加手持拍攝的成功性..
如果 ISO 再往上調品質已經不能接受, 就只能上腳架了..


現在科技進步的很快, 以往拍夜景都需要腳架, 現在用大光圈搭配高 ISO, 手持拍攝也不是不可能了...




(五) 測光模式

相機該如何決定該曝光多少時間才是正常的, 所以需要先測光, 因此當你半按快門除了對焦外, 相機作的另外一件事就是測光, 然後告訴你所需要的曝光時間..
測光一般分成三種模式:分別是距陣式測光, 中央重點, 點測光.



距陣式測光是針對整個拍攝面積亮度作一個平均值來決定曝光時間, 一般拍風景都可以是用這個模式, 但是如果有強光源像是太陽在畫面裡面, 整個平均下來相機會以為畫面很亮導致曝光時間過短, 所以整個景都會很暗..

中央重點測光範圍約10至20度左右, 也就是一般相機九點焦距範圍內來作個光源平均, 如果照片上頭要拍有大太陽用此測光模式來避免拍出來太暗的情形..

點測光所用的面積非常窄, 約只有一至4度左右, 因此常用在高反差場合, 或光線複雜場合, 像是逆光拍人像. 不過看測光點落在哪可能會產生很極端的變化, 如上圖, 剛好測光點落在暗色的葉子上, 所以相機為了要把葉子顏色拉到正常亮度, 所以拉長曝光時間, 反而導致週遭環境過曝了..


(六) 曝光補償

雖然可以選用測光模式來避免相機造成曝光時間誤判的情形, 但是這難免還是會發生, 所以此外自己還可以設定曝光補償來增加或減少曝光的時間達到正常的顏色..
例如說在強光源下, 如果發覺人像拍出來偏黑, 就可以往正的方向調直到你覺得拍出來人像顏色是正常的為止..
如此之外, 底下幾種情況通常需要調整曝光補償
(1) 測光範圍內是大片白色, 機器會認為很亮, 所以快門時間都會偏短, 導致拍出來的白色會變偏灰色, 此時就需要增加曝光補償 1/3 或 2/3 格讓白色恢復正常
(2) 測光範圍內是大片黑色, 機器會認為很暗, 所以快門時間都會偏長, 導致拍出來的白黑色也會變偏灰色, 此時就需要降低曝光補償 1/3 或 2/3 格讓黑色恢復正常
(3) 拍攝人像, 如果希望人臉拍出來比較白皙, 可以增加曝光補償 1/3 或 2/3 格就會白拋拋幼咪咪, 不過因為過曝, 整體飽和度可能會降低些~ ^^



(七) 白平衡

其實同樣是一張白紙, 再不同光源之下所看出來的顏色是不相同的, 所以數位相機為了還原白色的真面目, 就有了所謂白平衡的設可以調整..
一般相機都會內定有自動, 陽光, 日光燈等不同模式, 會自動幫妳作調整, 不過, 這通常都不準, 像是偶的 Nikon 在餐廳內拍起來, 自動白平衡跟燈泡白平衡拍起來人都黃的不得了...
所以如果不怕麻煩的話, 建議使用色溫調整或手動設定白平衡, 所謂手動白平衡設定就是拿一張白紙先拍起來, 再跟相機說現在這顏色就是要還原成白色, 那就很準了..





不過有時攝影者會刻意不按規矩的調整白平衡來達到冷色調或暖色調來突顯創作這的意境, 甚至有大師就是在傍晚拍人像時, 將閃光燈罩上一層橘色透光片, 再將白平衡調整到燈泡模式, 因為人有照到閃光燈橘色會被燈泡白平衡調整會正常膚色, 但是遠方的天空因為沒到打閃光燈就被白平衡校正成更深湛的藍色..
我是很少這樣玩, 大家有興趣可以試試...


這篇就對於單眼所需的基本操作作個介紹, 有機會再跟大家分享一些不錯的小技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裘裘的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 人氣()